欢迎来到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- 今天是
每日饮食
校长信箱
朴实的对话,智慧的引领【李蝶 邓崇琼】 - 资源共享

    本周有幸外出学习听课,其中一节特技教师周卫东老师执教的《找规律》一课中,学生在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过程中,经历了“未知与已知”对话的过程。看似寻常的课堂中,我们感受到周老师富有智慧的“精耕细作”。

    一、朴实的情境——为学生营造与新知的对话场景。

周老师开课的设计朴实简洁。他设计剪纸的环节,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,让学生进入到探索新知的情境,而且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。接下来出示了两个排列现象,给学生提供了基于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的对话平台。学生在观察、比较中,发现兔子与蘑菇、红花与蓝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,并抽取了两种排列现象的共同属性:(两者物体)“一个隔着一个”的排列,知道了什么是“一一间隔”现象。为了加深学生对“一一间隔”的认识,周老师运用了身边的素材——学生所在的会场,让他们找找“一一间隔”排列的现象,与学习环境进行对话;出示了课本的主题图,与课本对话,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。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对话的场景,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,真正使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、生活与发展的场所。

    二、精心的预设——让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火花。

在周老师的课堂上,师生之间的对话可圈可点——在融洽的对话中,学生兴趣盎然、思维活跃、表达准确、乐于探索。如:在学生明确了“一一间隔”现象之后,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,要求学生“创造”。这个创造就是要学生用图形、符号或者字母去创作一个“一一间隔”的排列,体会了具体现象“符号化”的过程,也就是“数学地表示规律”,而学生自由的创作,简明地表达,从中进一步发现“一一间隔”排列的两种物体,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,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,是智慧火花的闪现。又如:周老师设计了“站队”的教学环节,在陆续有3女2男共5个学生按性别“一一间隔”站好队以后,周老师“无意”中点了一个女生,让她站到队伍中去。这个可爱的孩子立刻表态:我不愿意站上去,因为那样就不是“一一间隔”地排列了。由于全班学生都表示赞同,周老师也参与到队列中,于是师生之间引发了行为的对话。“周老师站哪里?”,学生对他予以适时指导,看似寻常的活动,体现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,师生共同分享着探索的快乐。

另外,周老师注重规律的应用,练习设计很有层次。既有对“一一间隔”两种排列现象的再现巩固,又有对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厘清。在练习中,周老师相机提出“一刀两断”的成语,回归到课前剪纸的内容,引发学生对环形排列的思考,不仅是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拓展,更能激励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,举一反三,发散思维,领会“化曲为直”的数学思想方法,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。学生在课堂上对“穿珠子”一题答案的解读,就是最好的佐证。

    在《找规律》一课中,正是教师智慧的引领,让学生拥有着提问、深思的权利,想象、创造的权利,读懂自身世界和书写自己历史的权利,分享教育资源的权利,发展每一个人的智慧以及所在集体的智慧的权利……,如果时间上再紧凑一些,就更完美.

川公网安备 51110202000007号